2021年中国地理学大会成功举办
2021年12月12-15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和福建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2021年中国地理学大会(China Conference on Geography 2021,简称CCG2021)”以“线下+线上”结合的形式举行,大会在福州设线下主会场。来自国内外300多所教学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学生2300多人参加会议,其中300余人亲临线下会场。同时,大会通过中国地理学会B站进行网络直播,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超16万人在线收看了开幕式盛况和大会特邀报告。本届大会的主题是“时代挑战 理论创新社会实践”,旨在研判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地理科学问题,总结地理学理论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最新成果,谋划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学科发展指向。大会会期4天,设立开幕式、相关发布、特邀报告、平行论坛和展览展示等多个板块。
12月13日上午举行大会开幕式。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监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研究员,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主席、欧洲科学院院士Michael Meadows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陈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朴世龙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董治宝教授,以及福建师范大学校长王长平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庆华教授等领导和嘉宾亲临现场或以远程视频形式出席。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陈发虎院士致开幕辞)
(福建师范大学校长王长平教授致欢迎辞)
(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Michael Meadows院士致辞)
(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庆华教授主持开幕式)
福建师范大学校长王长平教授致欢迎辞,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福建师范大学地理学科发展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陈发虎院士致开幕词,他表示中国地理学会作为“中国特色一流学会”建设的践行者,将不忘初心,继往开来,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并号召全国广大地理工作者凝聚地理学的学科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Michael Meadows院士通过视频方式,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中国广大地理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并高度赞扬中国地理学和中国地理学会取得的成就,同时呼吁各国地理学者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挑战。大会开幕式由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庆华教授主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响应教育部《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大会发布了《中国地理学界碳中和科技行动福州宣言》。为深入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地理学会、福建师范大学和人民网共建“全国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揭牌仪式,陈发虎理事长、朴世龙院士、张国友副理事长、董治宝副理事长、陈庆华副校长以及人民网“文华贞观”总经理曹明浩先生共同按下启动开关。
大会特邀报告环节,傅伯杰院士、陈发虎院士、陈军院士、朴世龙院士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熊巨华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杨玉盛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方创琳研究员,国际旅游研究院会士、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何深静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殷杰教授等地理学领域顶级专家和优秀青年学者先后做大会报告。报告主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内容突出前沿引领,运用地理科学的综合视角与科学工具,分析和揭示复杂人地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系统关系的内在机理;突出热点聚焦,瞄准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系统总结和展望面向全球变化的中国生态系统碳汇估算方法;突出学科建设,应对地理学发展的未来挑战,谋划中国地理科学学科体系优化与学科建设方向;突出经世致用,助力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的时空信息应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地理学支撑减贫实践、城市防灾减灾的情景模拟和风险评估、促进社会基础设施公平的实践应用;突出国际交流,大会特别邀请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隋殿志教授和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科二世大学MariaParadiso教授,分别聚焦人类健康和气候变化等全球共性问题做学术报告。大会报告分别由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董治宝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和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吴福忠教授主持。
(大会报告主持人)
12月14-15日,大会开设了48个线上专题分会场(论坛),为全国地理科研教学工作者和研究生提供交流学术思想、分享科研成果、探讨发展问题的云端平台。分会场议题重点聚焦地理学的科学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内容涉及“地理学基础研究”、“地理学综合研究”、“国家战略与科技支撑”、“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地理教育与学科建设”等,还专门设置了新技术应用板块和女性地理学家论坛、青年地理学家论坛等。参会者中共有761人次做了口头学术报告,其中学生(包括博士后)405人次;各分会场最高参会人数累计3217人。